古箏六大流派之“齊魯大板”山東派

文章附圖

山東箏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中就有了記載?!稇?zhàn)國策》中就有:“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的描寫。而魏漢時期詩人曹植在他的《棄婦篇》中以“撫弦彈鳴箏,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收淚長嘆息?!眮肀磉_他那郁悶不得志的心情。在南宋時,《宋書》中記有“承天又能彈箏,上又賜銀裝箏一面?!泵鞔≌f家蒲松林在他的《聊齋志異》中的《宦娘》故事中提到“宦娘少喜琴箏,箏以頗能安之?!睆倪@些不同的文學作品中可以推斷出,山東古箏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山東古箏主要流傳于山東魯西南地區(qū),特別是菏澤,鄆城,鄄城地區(qū),因為這一地區(qū)的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傳統文化積淀豐厚,又被人們稱之為“古箏之鄉(xiāng)”。據說最早傳箏的師祖可能是一位道人,此人在清朝任過宮廷樂師,隨后他又將箏藝傳給了居住在山東鄆城與鄄城交界處黎同莊的黎邦榮老先生,而黎邦榮又有了新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他不僅僅演奏宮廷音樂,而且還使用箏作為民間的說唱音樂伴奏,使它在結合民間音樂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派生出很多有鄉(xiāng)土風格的箏區(qū)。山東古箏流派以略見雛形。隨后黎邦榮又將箏藝傳給了四位弟子,黎連俊,張念勝,張為臺,黃懷德,而箏四位弟子又將箏藝傳給趙玉齋,高自成等人,使山東古箏得以流傳發(fā)展。


山東箏派最具有代表的人物就是趙玉齋和高自成。趙玉齋自幼和多位民間藝術家學習傳統音樂,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很好的掌握了山東地方傳統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并學習了出色的演奏技法,達到精湛嫻熟。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尤以“小搖”技法的運用,令人驚嘆。他改編的《四段錦》打破了傳統古箏曲中的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習慣用法。在高潮段中首次嘗試了雙手演奏技法。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慶豐年》,作品中大量使用山東古箏的基本演奏手法和左手技術,把山東箏中左手的顫音,按音,滑音,揉音貫穿全曲,既能很好保持住傳統箏的風格神韻,又能使箏的表現力更加豐富,演奏技法更加創(chuàng)新。使得雙手演奏技法更加成熟和日漸完美。

高自成在出色的繼承了山東古箏流派精髓的同時,在上世紀80年代又編輯整理了《山東箏曲集》,改編了箏曲《鳳翔歌變奏曲》等,為古箏的繼承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演奏技術方面,技巧精湛,粗獷中有細膩,繼承中有創(chuàng)新,極大的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因而使得山東箏派流傳更廣,更為群眾所喜愛。


山東箏演奏技術中的右手大指的充分應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括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大指觸弦剛健有力,樂曲旋律主要由大指演奏,中指、食指作為輔助,配合大指的彈奏。第二,山東箏的搖指由大指連續(xù)快速的“劈托”構成,山東箏搖指時一般都是先“劈”后“托”,“劈”由大指向內,使用光滑的指甲背觸弦,音色純凈。在傳統的慢板箏曲中,大指無快速的“劈托”,也不存在搖指奏法,比較隨性。在傳統快板箏曲中,搖指奏出清脆明快的音響。第三,山東箏在演奏時主要以大指的小關節(jié)作為活動部位,第四,大指“花奏”指法使用很多,在其它箏派中則用得較少。

同時山東箏派非常重視左手的技巧。在左手技巧中有輕松活潑的顫音、具跳動感的點音、產生不穩(wěn)定感的按顫音、表現激動或憤怒的按顫音、活潑輕快的按滑音等,慢板樂曲中山東箏更強調左手技巧的應用。山東箏的滑奏使用較多,上滑音多于下滑音,滑奏的過程較快,這些與其傳統樂曲中大部份為活潑歡快的音樂風格有關。山東箏在演奏時,揉弦幅度的大小,揉弦頻率的多少,在樂曲進行中千變萬化,正是這種多變的揉弦方法,形成了山東箏特有的音樂韻味。左右手聯合奏出的“雙劈”、“雙托”、“雙勾”、“雙抹”是山東箏的特色指法之一。該指法的使用不僅加強、突出了重音,同時也更好地體現了山東箏古樸高雅、清涼渾厚的特點。



山東,也是古代的齊魯,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wèi)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由于山東省與周邊接壤的省份較多,其中也與南方城市接壤,受周邊城市影響較深,所以它的音樂風格不僅剛勁,明亮,還帶有柔美,細膩之情。

一種方言的聲調特征對其地方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很可能成為該地區(qū)音樂的地方風格特征。這種風格的形成,經歷了從語言到唱腔旋律再到器樂語匯的過程,完成了從語言到音樂的升華。山東方言多為升調,山東箏曲上滑音的使用較之下滑音多,滑奏速度快,音樂裝飾成分少,質樸剛直靈巧。